認識術後疼痛
Q: 什麼是手術後疼痛
A: 手術後急性疼痛是病人在接受手術後,皮膚及其他組織中的神經,因切割後受到刺激所引發。疼痛程度一般在術後前1-2天最強烈,之後隨著傷口癒合而減輕。病人實際感受到的疼痛強度,會因傷口大小、深度、部位、是否合併感染或發炎、及病人本身對疼痛的敏感度而有所差異。
Q: 如何表達疼痛
A: 為了讓醫護人員可以客觀地評估您的疼痛程度,您可以用0~10的數字來為疼痛打分數。完全不痛是0分,10分則是能想像最嚴重的疼痛。數字越大,代表疼痛程度越強烈。您可以透過口述,或在量表上指出您的疼痛程度。
Q: 為何要處理手術後疼痛
A: 程度較嚴重的手術後疼痛若不經適當處理,予以減輕,可能會使病患不敢動、無法深呼吸、或無法配合術後復健,可能因此而增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,或延後恢復日常生活及行動能力。
Q: 如何減輕疼痛?
A: 醫師會考量病患的疼痛程度、手術部位、是否合併其他疾病(如肝腎功能不全等),來為病患選擇適合的止痛方式。常見的選擇有:口服止痛藥、靜脈或肌肉注射止痛藥、病患自控式止痛(PCA)及介入式術後止痛等。
Q: 常見的止痛藥有那些?會有什麼副作用?
A: 1. 普拿疼:普拿疼為相當常用的止痛藥,可單獨使用於較輕度的術後疼痛,或與其他止痛藥物合併使用,以減緩較強烈的疼痛。通常以口服為主。它的好處是不傷胃、也不傷腎,但過量服用時可能會對肝造成傷害。
2. 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: 簡稱NSAIDs。與普拿疼不同的是,它除了止痛效果外,也能減緩傷口的發炎反應。除了口服之外,針劑注射也常用於術後止痛。其他劑型如貼布、塞劑等,則較不適用於手術後疼痛。此類藥物對腸胃刺激較大,長時間使用下則可能會影響腎功能。若選用第二代NSAIDs,則不影響腸胃或腎功能。因此若病患平時有胃炎、胃潰瘍、腎功能不佳,請主動告知醫師,方便醫師選用適合的藥物。
3. 嗎啡類止痛藥:止痛效果比前兩者強,所以常用於較嚴重的術後疼痛。此類藥物雖被歸類在成癮性藥物中,但若只短時間用於術後疼痛較劇烈的前幾天,且於疼痛逐漸改善後,調降劑量及停止使用,並不需要擔心成癮的問題。它有多種劑型可以選擇,但用於處理術後疼痛時,還是以針劑注射為主。較常見的副作用有噁心、嘔吐、便祕等,可透過合併使用促進排便藥物或止吐藥,來減輕副作用。較嚴重的副作用則有昏睡及呼吸抑制等,因此使用時,醫護人員會嚴密監測病患的意識及呼吸,以確保安全。
Q: 什麼是病患自控式止痛?
A: 病患自控式止痛一般簡稱PCA。是將止痛藥物(通常為嗎啡類止痛藥)注入藥袋中,再置入儀器內由儀器控制靜脈注射的劑量。病患可依自身感受的疼痛程度,選擇按壓儀器的次數,藉而控制儀器所給予的止痛藥劑量。因是以少量、多次的方式給予,除了可快速達到病患個人的止痛需求,也比較不會有單次大劑量可能產生的過量問題。加上醫師會根據病患狀況,於儀器設定劑量上限,在達到上限後會自動鎖定,短時間內無法繼續增加劑量,更可以確保病患的使用安全。
Q: 什麼是介入性術後止痛?
A: 介入性術後止痛是將低濃度的局部麻醉藥,注射於神經旁,以減少神經傳導疼痛的程度,可用於程度較劇烈的疼痛。只要是神經有經過的地方,都是可注射的部位,如傷口周圍、軀幹的側邊或背面(胸、腹部手術)、頸部或腋下(上肢手術)、腹股溝或大腿前後側(下肢手術)、脊椎旁及脊椎的硬脊膜外等(胸、腹部手術)。它的優點是,在相當程度地減輕疼痛的同時,可進一步減少嗎啡類止痛藥的劑量及其伴隨的副作用。它的副作用則來自於局部麻醉藥的全身性副作用(如抽搐、心律不整等)或注射針對神經的可能損傷(注射部位有長時間麻、無力等現象)。以上副作用可透過超音波導引注射的方式,最大程度地降低其發生率。